徐小平:做给俞敏洪看看 “一个要网上卖猪肉,一个是要做电影。两个想法都……其妙无比。”徐小平一扫晚睡的疲惫,开始兴奋起来,身子靠到椅背上,不时发出响亮的笑声。他前一天见投资者,一共见了三个,当场就拍板两个,并且两个项目让他兴奋如此。 眼前的徐小平看不出任何变化,似乎还是在新东方做签证咨询的那个徐老师,容易兴奋和激动,谈理想和志向。但他已经不再谈出国、签证、职业规划,而是谈创业和投资。 这样的徐小平放到整个投资圈,都是个异数。没有独立创业的背景,出身离目前最火爆的创业行业万里之遥,他还公然宣称自己缺少投资理性。可也就是这个人,在2011年年初,宣布成立了“真格”基金,要在未来十年投出四五十家上市公司。 被俞敏洪召唤回国,和王强、俞敏洪并称“三驾马车”,支撑起新东方发展的最关键时期,个人也达到事业的高峰,但随之他们像共患难不共富贵的夫妻一样,分崩离析。徐小平在随后几年做了很多事:演讲、写书、投资拍电影和话剧……投资和这些一样,只是寻求让突然失去重心的自己重新充实起来的一种方式。现在,55岁的他大张旗鼓地宣布成立投资基金,看起来要将天使投资当成自己最终职业选择? 答案不是这样。 从盲投到动“真格” 在他谈定两个项目的同一天,他还见了第三个人。“我一直拖着不见,感觉就不靠谱。”他说。可是最终耐不住对方的执着,见了面,“我还没听半小时,脑袋就冰凉,”脑袋温度高低,是徐小平决定投钱的重要和唯一标准。“别的投资人听到这里会立马很客气地终止谈话,我没办法。”在接下来一个半小时里,徐小平教这个创业者如何回答问题,如何把自己的商业战略讲清楚,甚至还答应对方帮助引荐其他投资人,谈话一直到凌晨四点才结束。 作为一个天使投资人,这也算不上什么离谱的行为。其实,他离谱的事还很多。几个月前,他和雷军等人一起投资了电子书“多看”,徐小平担任董事长。今年2月,多看召开新品上市发布会。作为董事长,他是看了雷军的微博才得知这一消息,“雷军说产品还不够完善,否则发布会就要请我出席。据说很轰动。”说这话时,是甩手掌柜的那种惬意和开心。 也有的投资项目已经改变方向,并且新模式都有雏形之后他才得知的。他也曾主动关心过项目。有一次他想起一个几十万美金的投资项目都将近一年半了还毫无音讯,就主动打电话过去询问,结果对方的项目很艰难。通完电话后,徐小平很难过,觉得这样是给了创业者太大压力。自此,管的少,就成了徐小平投资的重要原则之一。 “管的少,投的快,投的松”是徐小平自我总结的投资三大特点。只要谈的徐小平头脑发热,很多项目都会立刻拍板。头脑发热是他的投资圣条。徐小平再度仰天大笑:徐小平的大脑是什么?是非凡的大脑。我就是能感染别人的人,如果别人能让我头晕,在精神层面都打动我,他的思维、语言肯定不可多得。是个人才,值得投。 在这个圈子里,不熟不投几乎是铁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必须选择自己熟悉的行业,更有苛刻者如雷军,要求必须是熟悉行业内的熟人,或熟人引荐的项目。这些大佬,在他们各自的行业早有了修道成仙的地位,判断项目的前景对他们算不得难事,甚至可以通过所投资项目连点成线,形成规模宏大的帝国版图,这是他们熟悉的商业游戏。徐小平公开表达过欣赏雷军,但他又明确说自己不会变成一个雷军式的投资者,“我学音乐出身,我是靠直觉活着的人。” 另辟蹊径一定要经历痛苦。再有“非凡大脑”的徐小平,也有经历投资学徒期。过去五年,他投了大小四十多个项目,尤其是刚刚涉足投资时,来找他的项目几乎他都做了投资,结果可想而知,现在留给他的后遗症是,他谈论自己做天使投资成绩时,使用回报率而不是成功率,“最重要的是有个代表作”。(生命的轨道不分叉,徐小平的人生本来只该有两部分,新东方之前和新东方。他一度认为新东方是他事业的顶点,是珠穆朗玛。但随着新东方发展,和俞敏洪之间的分歧日益严重。“新东方很伟大,但我们认为以某种方式可以让它更伟大。对俞敏洪,我有英雄崇拜情结,是带着独立思想和批判精神的崇拜。”2006年新东方上市,徐小平全面退出新东方。 这是一种英雄惜英雄的决裂,到今日徐小平提起俞敏洪仍然认定他是“知己、兄弟”。形容俞是“具有钢铁般坚强意志,在恶劣环境中不但生存还能茂盛成长的企业家”,回忆起刚回国他还住在俞敏洪家里,把白天吃饭的剩菜当夜宵,吃完回办公室加班,睡在地板上的那段时光时,他喜悦、畅快。 如果没有离开新东方,他对俞敏洪可能会是单纯的崇拜,也不会想着要超过他。“王强刚回国时开玩笑说,老俞,将来我们要是超过你怎么办。我没有这样想过。”但离开新东方,让他对俞敏洪的感情变得复杂。以至于提到建立基金,打造品牌的原因时,他脱口而出:出名,让俞敏洪看看,徐小平还能把另外一件事做漂亮。“如果我能在商业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上超过他,我能成为更好的我,俞敏洪也会为有我这样的朋友骄傲和自豪。即使不能超过他,只是不断接近他,对他也是鞭策,也能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 接着他又说,关于做基金得名声的说法,是三分之一的玩笑话。做天使投资,在其中感到欢乐和骄傲,感到充实,但最重要的是得到“他妈的财富”。不像有些人认为金钱只是成功的附属品,财富在徐小平的人生大部分时刻都是重要目标,这大抵是出国的经历形成的观念。如果没有出国,他可能会是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安贫乐道,感受财富冲击时就吟诵《陋室铭》。过上端盘子挣钱的艰苦留学生生涯之后,他才意识到金钱的重要性。他有记日记的习惯,一次在日记里写道:“原来人生需要专门有段时间用来赚钱”。1994年,徐小平曾经回国创业做一家唱片公司,唱片录制时他已经在憧憬有钱后的生活。即使极度渴望金钱,这个故事的蓝本仍然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创业尝试。失败后他只好再度回到加拿大。“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是被阉割了商业意识的一群人。任何人都不会拒绝金钱,只是有人拒绝赚钱的过程。”徐小平说。 新东方上市,持有10%股份的徐小平有了金钱成为富翁,满足生活的需求之后,他反而更发现了财富的重要性。“我给中央音乐学院(徐小平的母校)捐赠了1200万,如果我更有钱,我可以捐赠1亿2千万。马云、李彦宏他们以后大抵也会做这样的事,但是他们不会想到去捐赠中央音乐学院。” 聚财再散财,这可能是他认为真格基金的最重要作用。所以,创业者“不要以为我是散财童子,如果要散财我会做创业集中营,我散财只会通过慈善的方式。” 当投资一有成效,达到放大财富的目的,他立马就上正轨,寻找合伙人打理,设法脱身。对于投资,他直言,只是一个人生阶段,并没有真正的激情。他曾尝试做过企业家,但失败了,然后碰巧做了投资,却丝毫不期待成为投资家。“只有一件事,会一直持续做下去,你看我的微博会明白。”徐小平从2009年9月开始在新浪开微博,到现在已经发布微博4500多条,粉丝168万人。在微博上他关注热点社会事件,关注青年人和弱势群体的生活,“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之一”。 “如果我的人生分为三个阶段,新东方时期算一个阶段,到55岁的投资生涯算一个阶段,都很圆满,到70岁之前,还有第三个阶段,它很宏大,我不清楚是什么,大概和写作有关,一定是有创造性的事情,它在召唤我。” (责任编辑:admin) |